1952年10月14日凌晨四点,美军军官一声令下,320门大口径火炮、47辆坦克和50多架飞机同时开火,猛烈的炮火瞬间笼罩了我军阵地。整个山头仿佛被烈焰吞没,爆炸声震耳欲聋,大地不停颤抖,战士们仿佛置身于火海之中。甚至有一名年仅17岁的年轻战士,在炮火的巨大冲击下被震死,壮烈牺牲。
这场炮击的密度惊人,每秒都有六发炮弹落下,就算是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,大多数指挥官也会心疼这种耗费。但范佛里特却毫不在意,他是美军“大炮兵主义”的代表人物,追求的只有胜利,不顾成本,更不在乎消耗与伤亡。在战斗开始之前,他就已经设想好:用炮火开路,即便美军付出巨大代价,也要赢下这一仗。在他看来,战争就是比拼消耗,伤亡不可避免。
展开剩余75%当时的范佛里特已59岁,离退休不远。他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,也许这是他军旅生涯最后的机会。出身西点军校明星班的他,一直被同期的艾森豪威尔甩在身后,还屡次被学弟李奇微压过一头。若能在朝鲜战场打出辉煌战绩,就能为自己半生戎马再添一笔荣光。
然而,天意弄人。他精心准备的“摊牌计划”尚未实施,就被韩二师的一名参谋带着作战计划投降,志愿军提前知晓了美军意图。更令他愤怒的是,志愿军没有退缩,反而加紧修筑防御工事,准备正面迎战。这让范佛里特心中憋着一股怒火,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场胜利,于是毫不顾忌损耗,誓要拿下阵地。
美军的炮火几乎将阵地夷为平地,工事大多被摧毁。但志愿军伤亡并不如美军想象的那样惨重,这是因为我军早已采取坑道战术,利用地下工事避开了大部分打击。狭窄的山地战场只能容纳两个营左右的兵力,双方激战数日,阵地反复易手,战斗异常惨烈。美韩军百思不得其解:阵地已经被轰得面目全非,为什么志愿军还在源源不断出现?
直到一名韩军中校亲自带人侦察,才揭开了秘密——志愿军修建了纵横交错的坑道,每逢炮火覆盖,部队就转入坑道隐蔽,等敌军步兵进攻时再突然反击。得到这一消息后,虽然韩军情报人员沮丧,但仍将情况上报。范佛里特听闻后不怒反喜,他兴奋地说道:“既然如此,那就把硫磺岛的战法搬过来,我们必胜!”
硫磺岛之战是二战中的经典战役。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深知美军炮火的威力,命令部队在岛上挖掘纵深坑道,几乎把整座山体掏空。美军连续三天狂轰滥炸后发动登陆,却遭遇日军猛烈反击,伤亡惨重。后来,美军通过封堵坑道出口、放火消耗氧气等手段,才逐渐扭转局势,最终以惨烈代价取胜。这段经历,正是范佛里特的信心来源。
然而,他没有意识到,志愿军并不是日军。早在陈赓第三次入朝时,就发现坑道是对付美军炮火的有效办法。最初,战士们只挖些简单的“猫耳洞”躲避炮击,后来逐渐发展成系统化的坑道战术。志愿军的坑道不仅相互连通,还延伸到后方,确保补给顺畅,完全不同于硫磺岛日军被困绝境的局面。
为了减轻炮火杀伤,我军还修建了大量“反斜面坑道”,极大削弱了爆炸冲击。缺乏工具的情况下,战士们甚至将美军炮弹壳熔炼成挖掘器械,把未爆的炮弹拆开取出炸药,用于开山炸洞。可以说,美军的疯狂轰炸,反而帮助志愿军积累了建造坑道的“原料”。
最终,范佛里特的信心彻底被击碎。无论他怎样模仿硫磺岛的战法,都无法撼动志愿军的坚守,上甘岭阵地岿然不动。他没能实现梦想中的“最后一战”,反而因为毫无节制的炮火消耗,留下了“范佛里特弹药量”这一笑柄。
这场战役证明,志愿军的智慧和韧性,远非照搬旧战法的美军所能击垮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-配资股票网-股市杠杆操作-十大股票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